传统礼仪之丧葬

出殡就是将灵概送到安葬墓地或存放地。出殡较为隆重,包括启殡、朝祖等不少仪式。

周代启殡仪式是当天一早先由丧主率至亲于员柩前哭奠,再将封泥与木架除掉。擦拭馆椁、蒙盖棺布、哭奠后抬柩装入灵车上,去朝祖庙。灵车在前,依次是执奠者,执烛者,送灵人,丧主分男右女左以辈分排队在最后,到祖庙停枢哭奠。

宋代时,朝祖庙在影堂举行,灵枢向北停下,在灵枢的西侧设灵座,亲人哭奠。清代的启殡与报祖庙,在出殡的前一天举行仪式。《红楼梦》第十三、十四回,描述了宁府贾珍儿媳秦可卿死后出殡的仪式。出殡吉时一到,六十四名青衣女子请灵,铭旌旗帽并举。丫环宝珠为义女,承当孝子主丧人。当她将棺盖上的瓦盆取下一摔,依次放声哀号,接着灵枢起杠,称为“摔丧驾灵”仪式。灵柩出门,送葬队伍浩浩荡荡象压地银山一般。祖奠仪式,是在朝祖庙之后,由于古人远行前,要祭路神,故称祖。孝子事奉死者要活人,所以要设祖奠(路奠)为死者饯行。要在路旁张帐幕,有假花,假果,粉人等,灵车过后烧掉。宋代时要在傍晚祖奠,清代在夜间举行。宋代以前用灵车出殡,由送殡人执枢车的绳索前行,称发引。

明代后多为用人抬棺而行。将灵板用绳缚置木杠上,盖以轿式的帷帐,常有用八人拾、多者有八十人,帝王灵柩竟达下萍丧葬的礼仪习俗。古代多为土辨,将灵板置于基穴西侧设帐幕,置尽座,摆上酒食果品,哭奠。然后将棺尊放入基穴,四周放入明器,也称冥路。随葬的仿实器皿,如用竹、陶、木、石等刻制较小的仆从,侍女,各执生前奉养之物。宋代时期,多用纸做成冥器其钱。放置冥器的数目,历代有具体规定,如唐代三品官以上七十件,五品以上四十件、九品以上二十件,平民十五件。随葬的一些物品、按规定放妥后,孝子先铲土填墓,再轮流填土,最后由役夫堆土成坟。此时由孝子将死者的身份祭告土地神,以祈保佑。然后题写神主,即以木牌写死者的衔名,谥号等。最后捧神主归家设灵座,亲人哭奠,称“反哭”。三日后去墓地培土圆坟,俗称“入土为安”,自此表葬礼仪结束。

东汉初年,由于佛教传入,使以前的火葬习俗又在民间流行(佛教讲究火葬)。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曾下令禁止,提倡土葬。当代死人与活人争地,政府提倡火葬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