奔丧
古人在外得知父母亲属有丧而急归。古人讲父母在儿不远行,又说忠孝难以两全。难免有不在床前尽孝的。特别在封建社会,重要的官员家属是留在京城的。也是一种提防吧。
《礼记·奔丧》载,奔丧之礼是,开始得知亲人丧,以哭回答报信的使者。待寻问丧的缘故后,复哭尽哀,并准备返程。古礼奔丧要日行百里,不赶夜路。但父母之丧要见星而行,见星而舍。行路时,要躲避都市喧闹处所;走进故乡地界,要望县、望城,望家而哭,尽哀。待进家门,必先到灵柩前哭拜;进屋换上丧服,参加丧礼活动。
奔丧之礼,历代均有具体规定。明代时,若离家远者,闻丧后换成丧服,边哭边行,至家参加丧事。若不能回家,则设死者灵位,哭拜。假若到家已葬,先去坟墓哭拜,四日换上丧服。对有品级的官员规定:祖父母、父母丧者准许奔丧,其余不准奔丧,但可遣人往祭。清代制:有品级官员,除本人生父母外,不准奔丧。其余在外得知亲人丧,哭而奔丧,至家参加丧事活动:如有不奔丧者,历代有处罚的规定。元代规定:诸职官亲死不奔丧者,要打六十七杖,降职二等。清代:有品级的官员,亲死匿瞒不报者,一经查出,将受到惩处。可见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的部分。
元清两朝,为少数民族政权,对孝道更为重视。由此可见,文化的重要性。